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自1924年葛利普提出“华夏古陆”概念以来至今百年,地质学者们在华夏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属性认识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和巨大进展,但也争议不断。华夏地块保留了新元古代以来丰富得多块体俯冲增生、碰撞拼合和多期造山记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造山作用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造山作用的性质和动力学机制有陆内造山、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等不同的认识。同时,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拼合时限与方式及二者在全球超大陆演化和重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重大科学问题,也需更进一步的探索。
在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者共同实施地质联合基金“华夏地块重要构造带和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对早古生代造山过程的制约”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刘欢副研究员等对华夏地块武夷地区的前寒武纪变火山岩-沉积岩进行研究,发现沿南平-宁化构造带普遍发育一套770~720 Ma的弧火山岩,区域内沉积岩具有与弧火山岩相似的单峰碎屑锆石年龄、Hf同位素值和一致的全岩主微量特征,其物源来自弧火山岩。该套弧火山岩-沉积岩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等特征与扬子地块周缘特别是江南造山带中同期的岩浆岩-沉积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770~720 Ma期间尚未拼合,两者具有各自独立的演化特征,其在Rodinia大陆演化中可能分属不同的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SCI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图1 (a)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同期岩浆岩-沉积岩锆石Hf同位素和二阶段模式年龄特征具明显差异性;(b)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南华纪(770-720Ma)在Rodinia大陆中所处位置不同;(c)华夏地块南华纪弧火山岩-沉积岩的成因模式图